“火眼金睛”守護礦石質量關
[圖片說明]:何勇(左)向職工演示目估礦石品位。
在朱蘭采場的露天礦坑中,一個身影常年握著一把地質錘穿梭其間——敲擊礦石、觀察斷面、記錄數據,動作嫻熟,神情專注。他就是朱蘭鐵礦采運作業區生產組副組長、共產黨員何勇。自2007年踏入配礦領域至今,十八年的時間,何勇從一名“門外漢”逐步成長為行業內的“技術大拿”,用堅守與鉆研在崗位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。
一
2007年,剛接觸配礦工作的何勇面對復雜的專業知識和現場操作,一度感到手足無措。“配礦是個精細活,差一點品位,后續生產就可能出大問題。”他暗下決心,一定要啃下這塊“硬骨頭”。那段時間,《實用配礦技術指南》《配礦工操作程序》成了他的“枕邊書”。白天,他跟著老師傅跑遍采場的每個角落,熟悉每一條勘探線,找準每一個礦帶,記錄每臺電鏟的作業要求和安排每臺卡車的配礦比例;晚上,則對著生產報表的原始記錄和當天下礦與輸礦的對照表反復推敲,琢磨更優的配礦方案。
目估品位是配礦工的基本功,也是最難掌握的技能。為練就“火眼金睛”,何勇給自己定下一條規矩:每天取兩件礦樣,先憑經驗目估品位,再送化驗室進行化學分析。結果出來后,他便拿著樣品反復比對目估與檢測的差異,分析誤差來源。日復一日的堅持,使他對不同礦巖、不同礦帶乃至不同部位的礦石性質了如指掌,目估準確率也越來越高。2023年,在礦業公司“質量月”原礦目估品位勞動競賽中,他憑借扎實功底一舉奪得一等獎,被大家譽為“品位判官”。
二
配礦一線的突發狀況,何勇總能在第一時間找到破解方法。2025年3月3日白班期間,采場輸出礦石品位持續偏低,他立即扛起地質錘趕赴現場,逐個作業點排查。在63號電鏟作業點,他發現Ⅷ礦帶富礦層已被挖穿,后方大面積表外礦暴露——問題根源找到后,他當即在現場做好標記,調整電鏟作業位置,增加高品位配礦鏟的比例,同時通知鐵路運輸暫緩輸出倒礦臺2號倉的礦石。經過一系列精準操作,僅用兩小時,輸出品位便逐步恢復正常,當天配礦任務如期完成。
“一個人強不算強,團隊強才是真的強。”作為副組長,何勇始終把“傳幫帶”放在心上。對新進班組的職工,他要求大家“勤跑現場、勤取樣、勤總結”,帶著他們一起倒班、一起分析數據,幫助新人逐步適應配礦節奏;面對前來見習的研究生和礦研院大學生,他毫不藏私,讓他們跟隨倒班職工參與配礦作業,從勘探線識別、礦帶部位識別到品位目估,手把手教授配礦全流程。“何師傅教的不只是技術,更是對工作的責任心。”不少年輕人在他的帶領下迅速成長,已能獨當一面,為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三
隨著采場深部開采推進,傳統裸眼目估品位的方式已難以適應需求,新轉入的地質工目估誤差較大。為此,何勇總結提煉出一套“目估鐵礦石品位”操作法,從工具準備到操作要領,形成系統、規范的方法體系。操作法中,“單塊礦樣敲打目估法”強調“一聽二掂三觀”;“作業臺階掌子面目估法”則需結合采場生產經營計劃圖、爆堆塊段地質圖與歷史數據進行綜合判斷,甚至對高、中、低品位礦石的結構構造和部位分布都做了細致區分。這套方法不僅有效提升了目估精準度,更成為新職工培訓的“教科書”,為配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從初出茅廬的“新手”到獨當一面的“專家”,何勇用十八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名配礦人的責任與擔當。在朱蘭采場的礦堆之間,他的腳步從未停歇——因為他深知,每一次精準的目估、每一次及時的調整,都是在為企業發展筑牢根基。這份對崗位的熱愛與執著,正如他手中的地質錘,敲出了礦石的價值,也敲出了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(攀鋼日報通訊員 蒲勇 文/圖)